简体  繁体  Russian
推荐给朋友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首页   

协会介绍   

俄罗斯油画   

商务项目   

留学咨询   

俄罗斯风情   

中俄贸易   

日常服务   

网站导航   
热门排行
最新排行
推荐排行
新闻标题: 俄出台新移民计划 中俄劳务合作迈向互信共赢
发布时间: 2006年8月14日 閲读次数:4282 新闻来源:新华网
俄罗斯政府计划从2007年到2012年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移民几十万人,明年政府将拨款约40亿至50亿卢布实施这一计划。
  此移民计划无疑是俄罗斯应对本国,尤其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人口锐减,导致劳动力短缺而采取的措施。那么,在中俄政治上高度互信、经贸合作全面提速的大背景下,这一移民新政为中俄劳务合作透露出哪些新信息,又能带来哪些新变化,中俄劳务合作未来走向如何?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俄罗斯研究的专家学者。
  人口锐减挑战俄经济发展
  针对俄方发布的这一移民计划,国内著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所所长李传勋告诉记者,其实俄方向远东、西伯利亚的移民计划由来已久。
  事实上,俄罗斯人口锐减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1991年苏联解体时,俄罗斯人口为1.48亿,到2005年降至1.43亿。近年来,俄罗斯人口每年约减少70万人。人口本就不多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情况更严重。以远东地区为例,过去有800万人口,现在只有600多万,几乎相当于每平方公里一人。
  李传勋介绍,为应对这种局面,俄方早在几年前就提出移民打算,主要来源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引西部地区人口流向远东、西伯利亚;其二是吸引讲俄语的独联体国家人口;其三是其他民族,但俄对此限制颇多。
  从实际情况看,俄方首要吸引的西部人口收效甚微,相反原来远东、西伯利亚的科技人才及技术人员有流向西部的趋势。明年将实行的“使侨胞自愿移居俄罗斯计划”继续秉承这一思路,计划中的“侨胞”指的是受俄罗斯传统文化熏陶、懂俄语和不愿失去与俄罗斯联系的独联体国家居民,主要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讲俄语的居民。根据移民计划,新移民移入地区包括在战略上重要但荒无人烟的边境地区、正在实施重大投资项目和人烟稀少地区。
  专家分析,这一移民计划透露出,俄方已下决心解决人口锐减给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增长带来的阻碍,效果如何还需拭目以待。但有一个事实是,如果俄罗斯年经济增长率要达到7%%―8%的目标,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在未来10年内需要引进大量外国劳动力。
  互补性中俄劳务合作显现潜力
  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05年中国向俄派出劳工1.8万人,截至2005年底,在俄人数约2.2万。我国对俄输出的劳工大多数集中在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相对集中的地方是滨海边疆区和伊尔库茨克州。主要从事农业合作、森林采伐加工、建筑承包工程及轻工纺织加工等工作。来自省商务厅的消息,去年全省新签对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64个,合同额1.6亿美元,营业额1.3亿美元,增长28.8%%。
  学者同时也指出,虽然中俄劳务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两国之间巨大的合作潜力看,还有不少的不足与发展障碍。当前我省乃至我国对俄劳务输出的规模、区域、领域、层次均与双方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合作潜力极不相称,主要表现在劳务合作仍处于低层次状态:劳务输出区域、领域过于集中;劳务输出规模小,仍处于低位徘徊状态;科技含量较低,劳务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比例小,整体素质比较低。同时,俄罗斯目前还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时期,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制度与政策、市场环境方面的问题依然严重。在俄罗斯办理劳务许可证手续繁琐、时间长、费用高等。
  未来走向互信合作共赢
  对待中国劳动力,俄罗斯一直存在两派不同意见,一派认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大量进入会引起当地“中国化”,加剧俄罗斯居民继续流出当地,甚至会导致俄失去对远东的控制。另一派则认为引入中国劳动力将促进本地经济增长,这类意见近年逐渐成为主流。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院长鲍海春与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对外经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夏焕新曾就劳务输出进行了专门的调研和考察,他们了解到,中国劳务人员工作努力,多从事当地俄罗斯人不愿意干的、低报酬、繁重的体力劳动。对所在地区的农业、林业、建筑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事商贸服务业的中国人对保证市场供应,活跃地方经济也功不可没,因而受到俄罗斯用人单位的好评,他们对所在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起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俄罗斯一些政界、学界人士的正面肯定。
  在第十七届哈洽会上,全力向中国企业自我推介的赤塔州州长盖尼阿杜林表示,“我过去没有,现在也不认为存在中国威胁,双方的劳务合作是有效的合作。”此前,记者采访俄罗斯联邦驻沈阳总领事穆拉夫斯基时,他也明确指出,中国威胁论都是一些不了解俄中经贸及政治交往现状的人提出来的。这种积极态度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信号,显示出俄方更多的人对两国劳务合作的期待是向互信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针对这种新趋势,夏焕新建议,为改变中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中的小型化、零散化现象,首先,应加强对企业在俄罗斯经营的指导和协调,充分发挥中资企业的优势,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承揽大型高技术含量工程项目,不断提高中资企业的资质和声誉。发挥我省尤其是哈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的优势,在俄罗斯承包工程市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二,拓展对俄劳务合作领域,有步骤地建立劳务人员培训基地,并积极培训这方面的业务人才;其三,发挥我省毗邻俄远东、西伯利亚地缘优势与多年合作的人脉优势,完善信息和政策服务,引导企业选准市场和项目。注重调查研究工作,在政策和法律上予以规范和引导,当好企业的“参谋”,为企业“走出去”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还应加强对信息的预测和监控,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消除信息的不对称现象等。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推荐给朋友] [打印] [关闭]  [论坛讨论]
当前评分:0
Bad  1 2 3 4 5  Good
..........................................................................................................................................................................................................................................................
协会介绍 | 俄罗斯油画 | 商务项目 | 留学咨询 | 俄罗斯风情 | 贸易信息 | 日常服务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COPYRIGHT(C) 2004 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协会 版权所有
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塔林街7栋A座6H 102622
电话:+86 13439175060 ,+86 1057782670,+7 9161052484 电话/传真:+86(10)57782670
电子邮件: trade@china-russia.org , caspw@139.com

京ICP备05021730 , 京公网安备 110115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