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Russian
推荐给朋友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首页   

协会介绍   

俄罗斯油画   

商务项目   

留学咨询   

俄罗斯风情   

中俄贸易   

日常服务   

网站导航   
热门排行
最新排行
推荐排行
新闻标题: 中国高碳经济的特质及低碳经济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 2010年6月9日 閲读次数:5304 新闻作者:朱佳 新闻来源:华人协会
    中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其高碳经济的特质,"中国能源结构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同时,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相对而言, 低碳技术的应用市场广阔,举例来说,每燃烧1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燃烧1吨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多30%和70%。
      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上,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 个行业,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以及其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低碳技术创新与技术转让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 目,而对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重视不够。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申请专利的大多是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这些都制约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另外,相当多的企业用于技术引进的经费支出远大于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支出,前后两者比例平均达到6.5: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软肋。中国是资源消耗大国,但是单位资源平均产出不足发达国家的1/10;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 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只占10%;中国是制造大国,但重要技术装备主要靠引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增加,但是不仅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而且每年要为 软件技术标准向外企支付高额的费用;中国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国,但是2004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4.07%,而微软是28%,英特尔是 21.9%,三星是18.8%,诺基亚是14.7%。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玉光在今年两会上建议,我国应该关注在低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权力的获取;对于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有效的领域,应该采取一种知识产权的特别审查机制;一旦一项低碳技术获得授权,国家在其推广应用时,应该给予相应的扶植政策。全国政协常委、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郑楚光则认为,我国应出台企业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的购入抵税等激励政策,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现在全球已经有50多家金融机构投资13亿美元进行低碳技术开发,以期在低碳经济方面占领技术制高点。这些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 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涵盖内容有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二氧化碳的捕集 和封存等。
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日益提升,碳排放权已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有预测认为,2010年以前中国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而不少银行早就开始了对这一市场的拓展。
      摩根士丹利在2006年承诺,将在五年内投资30亿美元,在中国扩展二氧化碳排放额度业务。其目前的项目有宝丰县耐火材料生产线焦炉煤气利用项目(一 期)、固始县杨山明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生物质热电厂项目、平顶山瑞平石龙水泥有限公司低温余热电站工程等。高盛在中国的碳交易项目则有辽阳石化公司的氧化二氮减排项目、黑龙江建龙富余煤气发电项目、河南昌源36兆瓦生物质发电项目、黑龙江东宁大架子山和西大岗风力发电项目、黑龙江东宁华富风力发电项目、黑龙江依兰鸡冠砬子山风力发电项目等。
      浦发银行在去年成为中国首单CDM项目财务顾问,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合计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发和交易,将为项目业主带来每年约160万欧元的额外售碳收入。北京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也在争夺碳金融市场。
      2009年8月,天平保险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购买了北京奥运期间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以抵消其自2004年成立至2008年年底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成为国内第一家自愿购买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金融机构。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推荐给朋友] [打印] [关闭]  [论坛讨论]
当前评分:0
Bad  1 2 3 4 5  Good
..........................................................................................................................................................................................................................................................
协会介绍 | 俄罗斯油画 | 商务项目 | 留学咨询 | 俄罗斯风情 | 贸易信息 | 日常服务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COPYRIGHT(C) 2004 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协会 版权所有
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塔林街7栋A座6H 102622
电话:+86 13439175060 ,+86 1057782670,+7 9161052484 电话/传真:+86(10)57782670
电子邮件: trade@china-russia.org , caspw@139.com

京ICP备05021730 , 京公网安备 110115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