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Russian
推荐给朋友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首页   

协会介绍   

俄罗斯油画   

商务项目   

留学咨询   

俄罗斯风情   

中俄贸易   

日常服务   

网站导航   
热门排行
最新排行
推荐排行
新闻标题: 韩国对日强硬态度源自民族历史自觉
发布时间: 2005年3月26日 閲读次数:1831 新闻作者:程亚文 新闻来源:新京报

  日前,韩国总统卢武铉向国民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了日本政府的有关做法,宣布今后“将积极回应”日本政策,在历史与领土问题上绝不让步。此举表明,韩日最近的纠纷可能已严重影响到两国关系,双方在这些问题上的分歧,已牵涉到韩国国家利益的根本层面。

  韩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倔强态度,在东亚国家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包括韩国在内的东亚国家来说,在20世纪下半叶先后实现国家政治独立以来,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逐步走出以往的被殖民历史阴影,建设具有独立国格的现代民族国家。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后,东亚世界民族国家逐渐成熟,其“现代性”转换已迈出坚实的一步。但这并不能说,任务已经完成。

  在建设成熟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是确立国家民族身份,建立新的国家民族认同。国家民族身份的确立和认同感的重建,总是建立在对自身历史的认知前提下。东亚世界包括韩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在梳理历史传统、重建国家之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他们的近代似乎是无历史的。由于近代除日本之外的东亚世界,几乎全部陷入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蚀,在外来力量支配了东亚世界的领土主权之后,东亚世界的政治经济过程及对自身历史的解释权利,也被操控在了殖民者手中。而自19世纪末同处东亚的日本,也步入列强行列,其开始效仿列强对周围国家侵略扩张之后,东亚世界的历史过程,还被强制作为了日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日本对东亚国家的控制与盘剥,似乎比起欧美强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正基于这一事实,二战结束后,东亚世界建设国家主体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重建各自国家民族的历史。由于东亚国家的国家民族意识,是在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破解以往殖民侵略历史话语的正当性,构成了重建自身历史主体的必要前提。对日本军国主义历史及其史观的声讨,自然成了曾经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的合理行为。

  作为曾经深受殖民侵略之害的国家,韩国对历史问题如此敏感,一点也不奇怪。令韩国上下高度警惕的是,进入21世纪后,日本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右翼化的趋势日益加重,而在历史问题上,似乎正试图恢复过往侵略史观的正当性。尤其在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日本不是着力于反省过去那场战争对周围国家所造成的伤害,反而加紧为过去的侵略史观辩护。近一段时间以来,小泉纯一郎决定不参加5月份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庆典;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反要求中国修正抗日历史教育;日本四年一度的重修历史教科书中,更加露骨地宣称日本并未侵略过周围国家……这些行为当然不能为受到日本侵略的国家所容忍。

  如果对近代以来的东亚历史有深刻的了解,那么,韩日之间的岛屿主权之争,也并不单纯是普通的领土问题,背后同样贯穿着历史诠释权的斗争,以及朝鲜民族建立自身历史认同和身份认同的意志。领土争执同样是过去日本侵略朝鲜半岛的产物,没有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侵略殖民,也就不存在今天的独岛问题。对这一点,韩国上下的意识也极其清醒,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不久前就强调:“日本最近的一系列举动使我们对它希望与其东北亚邻国和平共处的意向感到怀疑。这不只是领土主权的问题,这样的举动等于是否认韩国获得解放的历史,并证明日本过去侵占韩国是正当的。”韩国在独岛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因此也有很大的象征意义,表明了朝鲜民族的历史自觉。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推荐给朋友] [打印] [关闭]  [论坛讨论]
当前评分:0
Bad  1 2 3 4 5  Good
关键词: 
..........................................................................................................................................................................................................................................................
协会介绍 | 俄罗斯油画 | 商务项目 | 留学咨询 | 俄罗斯风情 | 贸易信息 | 日常服务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COPYRIGHT(C) 2004 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协会 版权所有
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塔林街7栋A座6H 102622
电话:+86 13439175060 ,+86 1057782670,+7 9161052484 电话/传真:+86(10)57782670
电子邮件: trade@china-russia.org , caspw@139.com

京ICP备05021730 , 京公网安备 110115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