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北韩和两岸,是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北京时,将和中共高层交换意见的两大主题。但华府和北京近年来对这两项议题的讨论已近乎仪式,总是谈而未决,或谈而无解。加上这是赖斯担任国务卿後首次访问北京,访问的本身就是一种仪式,而且从赖斯访问前的各项谈话研判,访问大概也会行礼如仪般结束。
北京在北韩问题上的筹码虽多,打出来的牌却有气无力,事实上并未尽如华府期待。但北京至少在担任六边会谈东道主之类的表面工夫上做得勤快,让华府也有话难说,只能不断以美「中」两国在北韩问题上有「共同利益」,继续旁敲侧击。
赖斯在中共人大通过反分裂法後访问北京,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沈淀,两岸都在看赖斯如何出招。相较下,台北更关切赖斯任何有关反分裂法谈话所隐含的政策风向。
不过,从赖斯在访问北京前的许多谈话可看出,如果台北无法争取到赖斯「至少」在北京公开定位反分裂法为「改变台海现状的行为」,或让华府「反对」反分裂法,未来反分裂国家法就可能成为台海「现状」之一,也将大幅限缩台湾对未来可能保持弹性的自主选项。
赖斯在东京对两岸关或反分裂法的谈话,大致可以综合成一套颇耐人寻味的「三段」论述:「台湾和中国都不能单独解决台湾问题,美国反对两岸任一方片面改变现状的言行,升高紧张的片面行动没有帮助。
从反分裂法的草案提出到通过後,美国的立场几乎就可用这套「三段论」概括。但这套三段论述仍不明确,不仅指涉的主体是否为反分裂法不明确,反分裂法是否为「改变片面行动」不明确,就连美国是否「反对」反分裂法,也不明确。
此外,更诡的是,美国过去不断强调,两岸歧见要由两岸人民自行解决,美国不会当调人,只要解决的过程是和平的,结果如何美国都不会有意见。但赖斯「两岸不能靠自己单独解决台湾问题」的说法,似乎又开放了「外人」介入的可能空间。如果配合前国务院亚太助卿凯利去年四月在国会的词中,提到两岸现状由美国「定义」,赖斯谈话有什麽言外之意,颇值得注意。
华府面对反分裂国家法最大的困境和两难,及和台北无法完全同调的主因,就是美国虽然不满意反分裂法中的某些论述,但就美国既存的中国政策立场而言,却又无法全盘推翻反分裂法的所有内容。
北京在反分裂法中申明只要台湾走上独立之途,就会使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固然让反对使用武力对台的美国不以为然,华府最近也不断用「反对使用和平以外的方式决定台湾前途」回应。但这毕竟只是反分裂法的一项条文,对其他关於促进两岸交流等被陈总统形容为「略施小惠伎俩」的条文,从华府的角度和政策而言,却没有反对的理由。因此,从目前的氛围来看,赖斯在北京对反分裂法的「标准答案」,应该也不会超出前述的「三段论」围。
不过,如果确定在赖斯的北京行後以「三段论」拍板定案,相信居於劣势的台北不会服气。但台北若祭出包括三二六游行在内的後续反制动作,华府和北京的底线和容忍程度有多高?台北会遭逢华府多少劝阻的力道?都将牵动美中台三方未来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