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此前称,美中两国现在是“利益相关者”
据《文汇报》报道,从7日开始,正在华盛顿访问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将同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就经贸、能源和国际安全问题举行为期两天的中美战略对话。
这将是第二次中美战略对话。在去年圣地亚哥APEC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加强中美战略对话。据悉,中美战略对话是由中方主动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话增信释疑,消除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疑虑。
首次中美战略对话8月1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和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率团参加对话。第二次中美战略对话移师华盛顿举行,对话双方主角如故,对话内容却迈向深入。
佐利克是美国国务院第二号实权人物,今年9月下旬他代表布什政府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就中美关系发表政策性演讲。佐利克在讲话中表示,中国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名重要成员,中国从现行国际体制中获得许多好处,美中两国现在都是“利益相关者”,中国有义务和责任与美国进行合作,联手完善现行国际秩序,使之符合中美和世界各国的利益。据悉,第二次中美战略对话将深入讨论这次佐利克讲话所涉及的内容。
中美已将台湾问题“去核心化”
亚洲时报在线6日刊登潘小涛撰写的文章,认为中美已将台湾问题“去中国化”,美国打“台湾牌”的难度增加。这可说是双方关系正常化的表现之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过去十几年,“台湾问题”不仅牵动中国的外交政策,更被北京称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每次中美峰会,中方都一定提出这个议题。
但是,无论是今年9月份在联合国大会的中美峰会,还是上月布什访华,台湾问题都不再是焦点议题,似乎已经被“去核心化”,甚至成为聊备一格、可有可无的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呢?对日后的中美关系有什么冲击呢?
台湾问题“被边缘化”,其实是两岸关系缓和、北京不再经常作出过敏反应的结果,也可视作北京对遏止“台独”愈来愈有信心的具体表现。今年初北京订立反分裂法之后,其对台政策充分体现了胡锦涛“软的软到底、硬的硬到底”的作风。
今年4月底国民党连战突破50多年的禁忌,踏足大陆展开“和平之旅”,令两岸关系大幅改善,而之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到访大陆,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因此,随着两岸关系缓和,北京在台湾问题也不像过去那样,对台北当局的一些“台独小动作”,动辄粗暴的加以谴责、威胁。
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崛起在国际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台湾在“外交”上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非常厉害,特别是胡锦涛去年底访问中南美洲之后,中国与这些地区的主要国家,建立了更强的经贸和投资关系。
台湾的“邦交国”,近半集中在中南美洲,北京一旦成功在区内建立影响力,变相令台湾更加难以在国际社会立足。而且,台湾在经济上愈来愈依赖大陆,根据大陆方面的统计,大陆去年对台湾的贸易逆差已达到512亿美元,一旦两岸闹翻,台湾失去大陆这个贸易伙伴,对其经济将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对北京来说,“台独”的外部条件正在收缩。
另方面,台湾内部的政治生态也在发生激烈的变化,民进党执政五年多以来,不但政绩不彰,贪污腐败、贿选买票的手段、黑金政治的恶化,比国民党执政时犹有过之。民进党在县市长选举中惨败,23个县市中仅夺得6席,锐减4席,足以显示选民的不满程度。与其说国民党打败了民进党,不如说民进党自己打败自己。处于极度弱势的民进党,特别是提前跛脚的陈水扁,要强行“急独”,几乎已是不可能的任务。
在此情况下,过去一年,“台独”的气势已经大不如前,民进党人要进一步推动“台独”的阻力愈来愈大,北京自然毋须就台湾问题过份高调的向美国施压,免得美国再拿台湾问题作文章。
台湾问题不再成为中美之间的“核心问题”之后,美国打“台湾牌”的难度增加,北京也不能处处以台湾问题向美国施压,日后两国关系将回归基本面,认真面对在价值上、制度上的分歧。因此,中美将台湾问题“去核心化”,可说是双方关系正常化的表现之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