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陈水扁抢夺战争发令权 暴露整军备战企图
自上台以来,陈水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拼命争夺各项事务的主导权,如今又把手伸向了一直都由台军军事首长控制的战争发令权。据台湾媒体报道,民进党“立委”李文忠近日提出“国防改革计划”,声称为确保台海和平,避免擦枪走火,下达台军开第一枪命令的人,应由“国防部长”改为台湾地区领导人。
只拥有象征性军事指挥权
“国防部长”发令和“总统”发令本质上并无区别,其中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谁能控制台军军事指挥权的问题。谈到台军的军事指挥权,必须从台军的军事指挥机制谈起。台军原本实行“军政”和“军令”分立的二元化体制,其中军政系统是指台军官阶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以及各军种部门之间的关系,即谁大谁小的问题;军令系统是指台军军事指挥中的上下级关系,即谁听谁指挥的问题。根据规定,“总统”为“三军统帅”,在军政系统上通过“国防部长”对军队行使“统帅权”,在军令系统中则通过“参谋总长”行使指挥权。“参谋总长”的职能比较特殊,在军政系统上为“国防部长”幕僚长,在军令系统上则为“总统”幕僚长。这种格局导致台“国防部长”没有实际军事指挥权,而“参谋总长”拥有相当大的指挥权,可以下达台军打第一枪的命令。
台湾空军的IDF“经国号”战斗机
2000年1月,台“立法院”正式通过了“国防法”及“国防部组织法”,实行“军政、军令一元化”,即“国防部长”由文人担任,为“总统”的军事幕僚长。“国防部”下设“参谋本部”,“参谋总长”为“国防部长”的军事幕僚,奉“国防部长”的命令执行军队指挥任务。这就等于削弱了“参谋总长”的权力,扩大了“国防部长”的权力。因此,包括前“国防部长”汤曜明、现任“部长”李杰都曾公开表示,若两岸战机在台海上空遭遇,台军方战机开第一枪的决定应由“国防部长”下达,这也成为台军的一项共识。也就是说,台湾领导人的实际军事指挥权不是落在“参谋总长”手里,便是抓在“国防部长”手里,陈水扁在军事指挥上更多的是象征意义。
“国防部”表示反对
一心想彻底掌控台军军事大权的陈水扁当然不愿只做一种象征。“立委”李文忠提出,依据“国防法”精神,作战行动应由“总统”授权,再由“国防部长”责成“参谋总长”下令,“第一击”也应由 “总统”授权后才能进行。此举是将台湾领导人拥有的宣战权和台军军事指挥权混为一谈,其真实目的就是要抢夺台军的实际军事指挥权。
不过,对于民进党的提案,岛内媒体和台军上下普遍提出异议。舆论认为,此举拉开了民进党籍“立委”帮助陈水扁争夺“打响两岸战争第一枪”决定权的序幕,将对未来台海局势以及两岸关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台军官兵也表示,在“总统”还未授权反击前,台方战机是否只能等着挨打;假如知道自己不能开火,又何必携带导弹,这样一来第一线士兵岂不是去送死?“国防部”也坚持认为,若台海发生战争,判断应对的时间极短,如何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反制,将是决胜的关键,因此 “第一击”应按目前体制,由“国防部长”授权实施才符合作战需求。
台军RF-16机载侦察吊舱
台当局的三大目的
台湾学者和军事专家认为,民进党公开争夺台军军事指挥权,原因主要有3个:首先,这是陈水扁“绿”化台军的一个步骤。此事也暴露出民进党当局和台军方既有勾结、又有矛盾的特殊关系,双方虽一致努力推动巨额军购案过关,但对台军的实际指挥权却争夺激烈。尤其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台军对李文忠推动的改革计划反弹强烈,不是一问三不知,就是明确表示反对,搞得陈水扁灰头土脸,也加剧了其对台军的疑心和担忧。第二,民进党当局企图借掌握台军实际指挥权,增加自己在两岸事务中的分量和筹码。第三,此举暴露出台当局在台海冲突的军事准备过程中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且自认为在相当程度上拥有了与大陆对抗的实力。陈水扁上台后,公开叫嚣要对大陆发动“第一击”。台湾媒体也曾曝光台军制定的“先发制人”的“毒蝎计划”,这都暴露出台当局积极整军备战的真实企图。
香港媒体:民进党想靠激怒大陆扭转局面不可能
针对当前台湾“三合一”选举的情形,澳门媒体近日有文章认为,民进党目前选情低迷急需大陆“发飙”解套。对此,香港中评社今天的评论文章指出,该文的有关分析是合乎情理的。因为按照“惯例”,民进党每逢选举一到吃力的时候,就会打刺激牌,非把大陆刺激得发怒不可,只要大陆发怒,民进党就能稳操胜券。但评论同时也指出,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新局面的情况下,民进党玩弄这些小手段是根本不可能得逞的。
评论认为,民进党从内心而言,当然希望大陆对台“发飙”。“发飙”是什到意思?就是乱了方寸的大怒,是态度恶劣的意思。大陆“发飙”,对台湾的选举有什么影响?最主要的是刺激选民,激发逆反心理。换言之,就是可以为民进党利用,挑拨民意,制造对立,分化舆论,让对台湾政治人物的选择,上升到与大陆抗衡的高度。
在此次的选举中,民进党高层弊案层出,腐败露底,陷于空前不利的状态。如果在正常的选举政治的社会中,落败是无疑的,但在台湾则未必。台湾的选举政治毕竟还不成熟,仍然处于政治化大于民主化、情绪化大于理性化的选举怪圈中。选举的议题容易被控制、被操弄。至于挑拨两岸关系,制造紧张气氛,一直是民进党的惯用手段。
评论说,但是,今非昔比,今天的两岸关系,已经很难被挑拨了,因为两岸之间,出现了过去难见的新局面:一,大陆一系列的为台湾民众利益考虑的举措,包括水果零关税、学生费用、台商贷款等等,深受台湾民众赞许,台湾民众对大陆敌意已经大大降低。二,国共和解,国民党已经有能力问鼎两岸关系,有能力把握台湾的安全牌,台湾民众对此有信心。三,大陆更多的改善两岸关系的政策要出台,包括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等,而台湾民众也正在翘首以待,期盼一个更加密切的两岸关系即将到来。
评论指出,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挑拨、破坏两岸关系,任何政党都必须三思,民进党更是如此。从选举序幕拉开到现在,民进党一直很难在两岸关系中制造事端,刺激大陆,是因为客观的形势限制了其动作。反而,民进党内部的有识之士认为打促进两岸关系的牌更有助选举,可惜,党内派别的不同意见,高层的分歧,捆住了手脚,放不开,收不拢,台湾近期的两岸关系政策是摇摇摆摆的。
评论最后说,大陆对台湾的县市长选举情况当然是关注的,但基本不置一评,大陆的态度是:冷静观察,认真对待。所以,民进党玩弄一些小手段来刺激大陆“发飙”以促进民进党的选情,绝非易事,或者说是不可能的事。